關於千佛寺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咰,不咰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不咰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煦,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我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你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想要斷眾生諸煩惱故,要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你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開種種苦得到種種快樂,因此寶藏佛為不咰命名為觀世音。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他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他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又說,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但在此經中並未提及他與阿彌陀佛的關係。
而在其他經典上說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他的弟子。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楞嚴經》則認為過去曾經有佛,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其弟子,故也稱「觀世音」
眾善護持
·千手千眼觀世音佛之佛法精義,在於:「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
·千手千眼觀世音佛之〝觀世音〞的要點,在於:「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靜不亂其真。」獲得「自在無礙之智慧。」
·千手千眼觀世音佛之觀世音之〝觀〞:觀能觀之智。能具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
·千手千眼觀世音佛之〝世音〞:觀所觀之境。照察萬象流動,極終善性,類音殊唱,俱蒙離苦,故名〝觀世音〞。
·行者於〝理事無礙〞之境,達觀自在,故而稱之為「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加之於「千手千眼」,只不過是法性昇起殊勝大用而已。